本報記者 董碧水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08日01版)
  從這個學期開始,王燕得開始過與以往不一樣的生活:原本步行就能到學校的她,現在每天早上6點半就得出門。
  “比往常要早40多分鐘。”34歲的王燕之前一直在浙江省嘉善縣實驗小學做音樂老師,從這個學期開始,作為縣裡的流動教師,她的工作、人事關係都轉到了西塘鎮中心小學。按照縣裡的規定,王燕將在西塘小學任教3年,之後可以選擇留在西塘小學,也可以回到原來工作的縣實驗小學。
  與王燕一樣,這個學期,嘉善全縣有196位教師參與了流動,流動比例達到適流教師的11.4%。
  嘉善的教師流動政策已實施4年。至今,已有770位教師參與流動,流動比例占適流教師的45.3%,其中211名骨幹名師從縣城學校流入農村學校。
  教師流動源於2010年縣城學區的一次調整。當年,農村學校的魏塘中學搬遷擴容,並改名為“嘉善實驗中學”。為解決縣城學區生源分佈不均、擇校等問題,嘉善教育部門決定利用學校搬遷擴容和學校更名的機會,對城區3個街道的初中、小學進行學區調整,並打破城鄉二元招生,實行“就近入學”。
  當時,嘉善熱門的公辦初中是一中、四中。嘉善教育局人事科科長柴國忠說,實驗中學名字改了,硬件設施完善了,周圍的商品房也取代了農居房,但住在實驗中學附近小區的居民,很多人家裡有一中、四中的學區房,在擇校方面有選擇餘地。
  顯然,如果沒有教育質量的提升,生源依然會流到其他學校。柴國忠說,很多家長熱衷名校,實際上是衝著師資。縣教育局從嘉善一中、四中和民辦的泗州中學調配了6位剛帶完畢業班的老師,這些都是家長口口相傳的名師。
  聽說6位名師坐鎮實驗中學帶初一,預報名時,200個摸底生源基本沒有流走,“教師調動的效果非常好,原來要走的學生不走了,還有家長把孩子從別的學區轉過來。”柴國忠說。
  第二年,在全縣中學統測中,嘉善實驗中學的平均分、優秀率、及格率等躍居全縣前列,有些數據甚至排到公辦學校的第一。這一小小的舉動,破解了教育資源不均的難題。
  嘉善縣教育局局長包慶餘說,擇校的根源在於學校間的差距,最大的差距就是師資。“從根本上說,‘擇校’實際上是‘擇師’。”在教師流動實施之前,全縣89名義務教育學校的縣級學科帶頭人及名師,在農村學校的不到三分之一,有12所農村學校沒有一位名師。因為師資的差異,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明顯低於城鎮學校。
  但要讓教師流動,真正落實卻並不容易。為鼓勵教師參與流動,教育局出台政策辦法,明確城鎮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申報中、高級職稱,必須具備2至3年的農村任教經歷;對農村教師的多校任教經歷在職稱評聘方面給予傾斜等。同時,為解除“流動”教師後顧之憂,縣財政每年安排400萬元專項經費,用於流動教師的獎勵、培養與交通補貼。規定除享受農村任教津貼,在農村任教的名師津貼標準是城鎮的3倍,參與流動的名師可優先享受一年一次的學術休假。
  城裡教師流向農村,優質師資得以共享;農村教師流向城裡,教師素質大幅提升。包慶餘說,教師流動不是簡單的“削峰填谷”,而是“填谷增峰”。“對優質學校來說,就像割韭菜一樣,成熟的割掉,新的一茬會快速成長;對薄弱學校,通過名師引領,可以帶動教師培養和學科建設,共同提升。”
  自啟動實施教師流動試點以來,嘉善縣的名教師增加到170人,比流動前增加了81人。去年,嘉善評選的32個特色項目、特色學校中,農村學校就占到22個。  (原標題:浙江嘉善:教師流動帶來教育均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v08bvep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